Monday, January 17, 2011

《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第三阶段——结篇)

主动的阅读不会为了已经了解一本书在说些什么而停顿下来,必须能评论,提出评论,才算真正完成了这件事。一个人如果不能自动自发地运用独立的判断力,他根本就不能学习。因此,最能学习的读者,也就是最能批评的读者。

第一个规则: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我了解了”。
除非你已经完成大纲架构,也能诠释整本书了,否则不要轻易批评。(在你说出:“我懂了!”之前,不要说你同意、不同意或暂缓评论。)如果一本书会启发读者,就表示作者高于读者,除非读者完全了解这本书,否则是不该批评的。即使是阅读专家,也必须跟初学者一样,不等到他完全了解是不能开始的。作者完成他的工作,让读者齐头并进。完全了解的读者就应该表现得像是他的同辈,可以与他对话或回话。

上述三种意见代表了所有的评论立场。同意与不同意对方说法,都一样要花心力来做判断。毫无了解便同意只是愚蠢,还不清楚便不同意也是无礼。暂缓评论也是评论的一种方式。你在说的是,无论如何,你还没有被说服。说出“我不懂”也是很重要的评断,这只能在你尽过最大努力之后,因为书而不是你自己的理由才能说这样的话(但是你也要特别注意其中有没有错在你身上的可能)。

第二个规则:当你不同意作者的观点时,要理性的表达自己的意见,不要无理地辩驳或争论。
不要争强好胜,非辩到底不可。如果你知道或怀疑自己是错的,就没有必要去赢得那场争辩。多数人会以赢得辩论为目标,却没有想到要学习的真理。抱持这种心态来阅读的人,只是想在书中找出反对的地方而已,鸡蛋里挑骨头,对自己的心态是否偏差则完全置之不顾。

读者必须了解到,与作者的对话中,真正的好处是他能从中学到什么;如果他知道所谓的赢只在于增进知识,而不是将对方打败,他就会就明白争强好辩是毫无益处的。就像反对一样,读者也要有同意的心理准备。不论要同意还是反对,他该顾虑的都只有一点——事实,关于这件事的真理是什么。

第三个规则:化解争议。尊重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在任何评断之前,都要找出理论基础。
在说出评论之前,你要能证明自己区别的出真正的知识与个人观点的不同。这是提出批评之前的另一个条件。我们必须认为,不同的意见有助于解决某个问题。一个人在与别人对话时,就算有不同的意见,最后还是有希望达成共识。

争议可以在学习中获得解决,如果真正的知识是争议的焦点,那么是可争辩的事物。借由达成共识或心智的交流就可以消除。透过相关证据的公开,彼此可以借由理性来达成一种理解,进而解决原始的争议议题。

当读者发现自己与书中某些观点不合时,就要用这个规则了。这个规则先有两个要求:先确定不同的意见不是出于误解。第二,自己真的了解本书,而且确实毫无疑问,并不会轻易提出评断。接下来,读者就真正的知识与个人的意见作出区别。还要相信就知识而言,这个争议的议题是可以解决的。一个读者如果不能区别出知识的理论说明与个人观点的阐述,那么就无法从阅读中学到东西。

如果读者的基本兴趣是书籍本身,对于自己有责任评论这件事就要认真看待。读者要就真正的知识与他个人观点以及作者个人观点不同之处,作出区分。他必须为自己的观点找出理由来。如果赞同作者的观点,那就是与作者分享同样的理论。但是如果不赞同,一定要有这么做的理论基础。

公正评断一本书的建议:
在辩论时要有礼貌又有智慧。当读者不止是盲目地跟从作者的论点,还能和作者的论点针锋相对时,他最后才能提出同意或反对的有意义的评论。

有些人误以为两人之间如果可以互相了解(读者已经完全读懂一本书),便不可能不同意对方(作者)的想法。他们认为反对的意见纯粹来自不了解。然而,“同意”其实是包含两种意义的。如果我们误解了你的意思,那么我们的不同意是毫无意义的。但是假设这个误解被纠正了,仍然可以有两种答案——同意或不同意。这时如果我们不同意,我们之间就出现了一个真正的议题。我们了解你的立场,但我们的立场与你相反。

现在假设你读懂了一本书,但是却不同意作者的状况(因为为作者在某一点上出错了,而这是事实)。那么要做到理想化的辩论就必须满足以下三种条件:
第一点:争辩时要注意你会带进去的情绪。否则你的争论会流于情绪化,而不是在说理了。当你的情绪很强烈时,你可能认为自己很有道理。

第二点:你要把自己的前提或假设摊出来。你知道你的偏见是什么——你的预先评断。否则你就不容易接受对手也有不同假设的权利。一场好的辩论会不会为假设而争吵的。如果你的偏见正好在相反的那一边,而你又不肯承认那就是偏见,你就不能给作者一个公平的机会表达意见了。

第三点:派别之争几乎难以避免的会造成一些盲点,要化解这些盲点,应尽力尝试不偏不倚。争论时应该多一点理性的光,少一点激情的热,每个参与辩论的人至少都该从对方的立场来着想。不能用同理心来阅读一本书,反对意见会更像是争吵,而不是文明的意见交流。

*** ***

批评式的阅读,是可以相当有纪律的。以下是摘要说明一套指出四种站在对立角度来评论一本书之道。在读者说出:“我了解,但我不同意”之后,他可以用以下的概念说明:
(一)你的知识不足(uninformed)
这是说作者缺少某些与他想要解决的问题相关的知识。要支持你的论点,你就要能阐述出作者所缺乏的知识,并告诉他这些知识如何与这个问题有关,如果它拥有这些知识会让他下一个不同的结论。

(二)你的知识有错误(misinformed)
这是说作者的理念不正确。作者所说的事实或可能的事实,其实都是错的,而且是不可能的。除非这样的缺点影响到作者的结论,否则并不必要指出来。要做这个评论,你必须能说明事实,或是能采取比作者更有可能性的相反立场来支持你的论点。

(三)你不合逻辑——你的推论无法令人信服
这是说作者的推论荒谬。荒谬有两种形态,一种是缺乏连贯,另一种是事件变化的前后不一致。要批评这种问题,作者一定要能列举精确的证据,而那是作者的论点中所欠缺的使人信服的力量。只有当主要的结论受到这些荒谬推论的影响时,这个缺点才要特别的提出来。

(四)你的分析不够完整
这是说作者并没有解决他一开始提出来的所有问题。严格来说,这一点并不能作为不同意一个作者的根据。我们只能就作者的成就是有限的这一点儿站在对立面上。然而,当读者找不出任何理由提出其他批评点而同意一本书的部分理论时,或许会因为这第四点,关于一本书是不完整的论点,而暂缓评论整本书。站在读者的立场,暂缓评论一本书就是表示作者并没有完全解决他提出的问题。

总结:
第四个批评点与分析阅读的三个阶段是息息相关的。拟大纲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诠释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知道作者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未解决。批评一本书的最后阶段,就是要检视作者论述的完整性。这跟全书大纲,作者是否把问题说明清楚,也跟诠释一本书,衡量他多么完满地解决了问题都有关。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