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011年来临,一月开学。二、三、四月实习,五月实习回来混考试,然后就是假期。2011前半年大致上就是这样的规划。这第一个月,我的计划原本是来个有“主题”的阅读,主题就是政治的书籍(可能是因为我认为大选要到了)。开始前,我有个想法:不如把这《如何阅读一本书》先看完,再看我的“主题阅读”,可能效果更佳。因此,我打算用三四天的时间赶快把这本书吞掉,然后才开始阅读政治论述性书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最后结果是我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这也许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本书很难能看得太快(当然也不是说看得太慢很应该)。

看完书,做出整理后,拜光宏和泰忠一向“欺人太甚”的作风所赐,我才获得写这读后感的动力,因此我要感谢你们两位啦!

在开始《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之前,我想要分享我在最近的日子里所观察到的一些事,而有的一些想法。

“我的问题在哪里?”
目前学院班上的情况,大家主要还是处于浓厚的“准备行动研究”的气氛当中。在我们的班上行动研究课程的讨论中,行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发掘或反思之前在学校实习所面对的问题。然而,这个对那些一向来实习表现良好的同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会纳闷:“有什么issue呢?之前教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真的是教了会懂呀!原本都没有问题,要怎么搬一个问题出来呢?”。另方面,那些实习还有待改进的同学呢,就算能轻易构想到教学的问题,也是比较技术性的问题,只要经验累积就能改变,而其实不必大费周章,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行动”和“研究”。

另外,有补习的朋友也有相似的情况。他们说:“越补越闲哪。已经很熟了,现在根本不用准备,直接上场去教就可以了。”我的看法是:他们已经很适应补习的情况,能够轻易地和学生互动,教学也很顺利。询及补习所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时,通常的答复是:“(沉默)”,或“没什么问题,这样教”,也可能“不错啊”。他们也许主张: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啦,behaviorism,constructivism,student centered 还是teacher centered也好啦,只要学生懂做,就是好办法。

于是乎,我要重复问的是:真的是没有问题吗?你确定真的是没有问题吗?你确定这样子真的是够好了吗?而这个也是你的最好吗?


问题在于眼光——学然后知不足
其实我认为不可能没有问题。而且我们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你不知道你自己其实有问题!生了病还不要紧,你可以去医治,怕就怕在不知道自己身体有病;坏事做了也不要紧,懂得忏悔生惭愧心就好,最恐怖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做了坏事已经伤及别人。同样的情况迁移到教育上,我们必须警惕和敏感于自己的教学上的问题。

然而,不能说要警惕就警惕,要敏感就敏感。反思的能力不是说有就有(尤其是更高层次的反思),是需要一定的修为和功力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名:教学相长。”寻根究底,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学得不够多,也不够高,因此没有“眼光的高度”。看得不够高,就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到哪种境界,所以自然地,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也难怪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就像身为马来西亚人,眼光如果只落在那些落后的国家来相比较,你可以有很好的自我良好优越感,但是你很难能想象我们的国家还可以进步到怎样的地步。进一步,那么要如何才能提高眼光的高度,反思的能力呢?很有信心地,我的答案是:好的阅读。好好地多读几本好书,坚持下去,你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改变和乐趣。阅读是通往理解的道路,一个人理解过去,才能传承传统,开创未来。

就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主张的,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就是向比我们更“高杆”的人学习。而我们也要知道如何向他们学习。如今我周围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容许我指望有老师的指导,而是仰赖书本的指导了。因此,如果要继续学习和发现,就要学习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读得多不如读得好(当然最好是读得多又读得好啦!),为了使阅读更优质,更有效率,我们必须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就因此我选择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好书。

回到正题——读后感
以我个人的取向,我是以《分析阅读》为整本书的最重点内容。因此也在这个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去整理。虽然书中提出: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主题阅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压根就不曾有过主题阅读这样的经验,所以也就很难有什么样的感触。无论如何,我还是对主题阅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就积极面来说,通过这本书,我方知道原来阅读最高的层次可以到哪样的地方。也就因此,我的阅读的境界在将来也多一种可能。需要坦承的是,这样的层次,是我之前不曾想象过的,也是我无法想象到的。

话说回来,很明显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型的书。我身为读者的责任就是如果同意作者的话就应该接受并实践书中的指导。目前是正在尝试中,过程中有时觉得还蛮困难的,也许是因为不习惯吧,需要常常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少做了什么。不过,很多时候我发现到其实我自己之前偶尔已经使用书中的一些规则了,虽然有些小出入,但是原则上的意义还是一样的。在之前尤其是看论述性的书时如《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时,我已经有去注意作者如何把他的整个论述架构起来,并不自觉地可以分辨哪些是作者的主要的论点,哪些是支持他结论或观点的依据等等。由此,我认为,其实书读得多的人,阅读能力普遍来说就越高,不过前提是他必须是一位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如何阅读一本书》发挥的作用是,指导如何阅读,一方面减少读者走冤枉路,另方面是提高阅读的层次要求和高度。

书中有些对我来说很新颖的观点,尤其是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主要就是通过找出词义、主旨和论述,努力和作者达成共识。语言不是完美的沟通桥梁,当中有很多灰色地带会阻碍读者和作者之间讯息传达的阻碍。阅读书时,读者就要特别留意和作者达成共识,并正确地诠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书中提到,那些看不懂的字或句子很大可能是关键字句,而读者必须努力去推敲。对于这个,我近来的阅读中有所留意,也验证了其正确性。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让我省思于:如何做个真正负责任的读者。比如说,就算同意或对作者的主张没有意见,也要提出理由来:为什么你同意?为什么你没有看法?这点我鲜少做到。阅读要有修养,而受教也是一种美德。说起来,《如何阅读一本书》也蛮能和人文连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所秉持的阅读的态度,其实不单只是在于阅读,我觉得它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应该如此。为此我亦得启发不少。书中作者有时会提出一些现象和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如下面一段书中的文字:

……问题在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一切都只是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观点,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的交谈,顶多像是一场各持己见的乒乓球赛,没有人得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输——结果,到最后他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
读完这本书后,我又思考回之前我的一些看法:这本书应该越早读越好,趁早接触书中的指导,并实践与阅读中,那么阅读每本书的效率和回报就会更好。所以最好一开始阅读前就先看这本书。然而,我现在的看法未必如初。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阅读书本的习惯,而他真的第一本读的书就是这本书,就效果而言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我猜结果是他会很勉强的读下去,因为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和书中的内容相连接,而这样会导致这本书无法有效地为那位读者给予指导。我认为要阅读这本书,得把平时阅读的经验和书中所述的情形相比较并碰撞才能够体会理解,因此到底还是需要平时一些阅读的底气才是最佳。

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大概写到这里。写的要点不多,我也只是大概抓几个感想来写写。到底它是实用型的书,需要的是真正实践出来。实践后感想肯定会更多吧!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好书,爱好阅读的朋友,应该认真地好好阅读这本好书!


5 comments:

  1. 掌声鼓励鼓励!
    思维清晰,行文流畅,见解真挚。
    对于没有太多阅读经验的人,这本书难啃,也难消化,甚至可能看了等于没看。24岁读和44岁读,甚至64岁读,我想这本书都会给读者不一样的启发。
    先尝试实践,过个5年10年,再回翻这本书,体会会更深刻吧,我想。

    一起加油,实习顺利。


    ReplyDelete
  2. 对这本书算是花比较多心思了。谢谢你的鼓励哒!\(^o^)/

    猜我和欣宁在哪里实习?是在文冬噢呵呵!这次可真是够远啦!新年后开始实习。无论如何,祝你posting顺利。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加油!

    ReplyDelete
  3. 大佬,回去后我要跟你借这本书,谢谢!

    ReplyDelete
  4. Berapit的幃全就是suka_youtube啦~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