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11, 2011

《如何阅读一本书》前言

近来看Mortimer J. Adler 和 Charles Van Doren著,郝明义和朱衣译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算是边看边实践,因此现在把书中的主要重点和内容,以自己的方式整理出来放在这里。读过这本书的朋友还望可以分享一些看法!


前言

指导“如何阅读一本书”前,作者厘清以下的观念,之后顺着延续书本的主要内容。

1. 新时代的传播媒体(知识)是否真能增进我们对自己世界的了解?

答:

“知识”未必是“理解”的先决条件。我们为了“理解”一件事,并不需要“知道”和这件事相关的所有事情。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会发生这个现象(现代媒体的泛滥资讯阻碍我们的理解力)的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媒体所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太高,观众、听众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

(我觉得这里隐约说道,由于媒体资讯的包装,使到大众渐失积极性的思考,失去主动性而阻碍了理解力的发展。由这点而带出下一个问题。)

2. 作者先是提出“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的结论。过后作者倒回来谈“阅读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这样的问题。(许多人认为阅读是被动的活动,原因是读者或听众是一种沟通接收器,“接受”对方的“给予”,“发送”。)

答:

作者以棒球赛中的投手和捕手来比喻作者和读者。二者都是进行主动的活动。投手负责“发送”的工作,他的行动概念就在让球动起来。捕手的责任是“接收”,行动是要让球停下来。

把概念往前推:捕手的艺术是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同样的,阅读的艺术也在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有些作者知道如何“控球”,比起一个毫无“控球”能力的“暴投”专家,他们是比较容易被读者所接住的。而且,只有当捕手和投手密切合作时,才会成功。作者不会故意投对方接不到的球。成功的沟通都发生与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讯息,刚好被读者掌握住了。双方的技巧融合起来,便达到共同的终点。

此比喻不当之处:球是个单纯的个体,没被接住,就是没被接住。一本作品是个复杂的物件,可能接收得多一点,可能少一点,视读者阅读的主动性和技巧而言。开展出来的结论是:同样的一本书,一个人读得比另一个人好,在于两个因素:读者的主动性,和阅读的技巧

3. 作者为“阅读艺术”下个定义:凭借着头脑运作,除了玩味读物中的一些字句之外,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的过程。你的头脑会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疑问:我本人其实不明白这个定义从何而来)

然后作者分别两种阅读的目的——“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的差别。

(一)开始阅读之前,我们的理解力已经和读物完全相当。因此,只能增加我们的资讯,却不能增加我们的理解力。
(二)读物的水平比阅读的人高上一截。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能增进阅读者的理解力。双方水准不齐之下的沟通,促使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更多的资讯。

从(二),在两种状况下,我们会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

(a)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得“高杆”,写书时用可读的形式来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
(b)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里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一旦达到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沟通。

结(a)(b),易言之:我们只能从比我们“更高杆”的人身上学习。而我们也要知道他们是谁,如何跟他们学习

4. 作者促读者不要止于吸收资讯,并提出蒙田的“初学者的无知在于未学,而学者的无知在于学后”的两种无知。第二种无知是读错了许多书,读得太广,却读不通。为了避免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作者分析不同的阅读形态即——指导型的学习,以及自我发现性的学习(我看不到当中的连贯性,即为什么指出两种阅读形态,可以避免以为“读得多就是读得好”的错误。还望指教。)

共同点:不论是哪种方式,只有真正学习到的人才是主动的学习者。指导型的学习是“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医生努力医病,最终是这个病人必须自己好起来。老师努力教书,学生却必须自己能学习才行。学习到了,知识就会脑海中生根发芽。

差异点:学习者所使用的教材上。被指导时,学习者行动立足于传达给他的讯息,依照教导行事。当学习者在没有任何老师指导下开始学习时,学习者则是立足于自然或世界,而不是教导来行动。把阅读的含义放宽松些,自我发现型的学习,是阅读自我或世界的学习。

思考也一定是在这两种学习当中都会出现的东西。思考只是主动阅读的一部分。一个人还必须运用他的感觉和想象力。作者特别提醒:这就是在非辅助性的学习中经常想要强调的任务,而在被教导型的阅读,或倾听学习中被遗忘或忽略的过程。

简单的说,阅读的艺术包括所有非辅助性自我发现学习的技巧:观察、记忆、想象,再者就是分析、省思。这是因为,阅读也就是一种发现。

前言的最后一节,谈这本书的目的。

阅读和倾听都是向老师学习的方式,其实同样是需要被教导的技巧。为什么本书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而将倾听当做第二顺位的考量?这是因为倾听是从一位出现在你眼前的老师学习,而阅读却是跟一位缺席的老师学习。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进一步来说,一位活生生的老师出现在你眼前时,你从了解他所说的话,来提升理解力。而如果一本书就是你的老师的话,你就得一切靠自己了。

学校的学生有老师。对我们已经不在学校的人来说,当我们试着要读一本即非主修也非选修的书籍时,也就是我们的成人教育要完全依赖书籍本身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有老师的帮助了。如果我们打算继续学习与发现,我们就要懂得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这就是本书最主要的目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