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终于举办生活营了。大人和小孩的看法毕竟不同。校长提醒学生要把握机会好好学习,真切希望经过这三天两夜学生能获益,脱胎换骨积极向上。学生期待的似乎又不同,他们更期待的是在学校和朋友过夜和寻找新的体验。
我在这生活营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目睹学生第一天吃晚餐后受罚的经过。男学生因为忘记关厕所的水而全体受罚。男学生一听到明天被罚要提早半小时起床,立刻就责怪那位犯错的学生害他们受罚。大部分男学生都认为自己没有错,所以不应该被罚。他们埋怨:“又不是我用那间”,“我又没有看到”等等。黄医师指出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大家自私,只顾自己。其实大家都有责任保护学校厕所,互相提醒朋友要关水。虽然是某某学生没有关水,但是大家也有责任。学生明白了后,也就服气了。我目睹这一切,联想起班上的学习不也是这样吗?班上规则的遵守是需要同学的互相提醒的。因此,我在接下来的班上学习和班级管理会做出一些改善,旨在营造互助和积极的学习气氛。
最后,我想针对这三天两夜的活动提出几项建议。第一天晚上的电影观赏应该预计一些时间以便针对影片内容进行引导和讨论,否则影片只流于表面的“有趣”和“好玩”而已,未免可惜。另外积木游戏在大组进行未免耗时,我认为应该分成小组进行,如此一来学生的参与感会更强。好,篇幅有限,我就此停笔。
Sunday, September 29, 2013
思考了再问
教了两年书,三年级的学生我带到四年级,学生有不清楚的事情和问题马上会问老师。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问题,我可爱的学生从去年问到今年。
“老师,这个功课明天交咯?”
“老师,今天要不要整理班上?”
“老师,要写名字和日期吗?”
“老师,这面数学题要写算草吗?”
“老师,不会的意思要写在上面吗?”
“老师,听写的字要画线还是圈起来?”
“老师,这个功课明天交咯?”
“老师,今天要不要整理班上?”
“老师,要写名字和日期吗?”
“老师,这面数学题要写算草吗?”
“老师,不会的意思要写在上面吗?”
“老师,听写的字要画线还是圈起来?”
学生喜欢提问,当然很好。提问代表有疑惑,有疑惑而寻求解答,是求知上进的态度。 一开始,面对这些问题时我认为学生学习的态度很好,真是认真又细心,很多小细节学生都会去照顾。而且我注意到,尤其是特别乖的学生常常问以上的问题。原本面对学生以上的提问,我可以简单地回答“要”和“不要”。但是日子久了,我开始思考,我真的有必要去回答学生这些问题吗?会不会,学生已经习惯从老师的口中得到答案,而懒惰自己思考“要”还是“不要”?这是一种惰性,一种依赖。
各位我亲爱的学生,你们很注意表面的行为“要做什么”和“不要做什么”。请你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要写名字和日期?是因为方便老师改书做记录。
为什么要用尺画线?是为了让功课更整齐。
为什么要把不懂的意思写起来?是为了将来温习用到,和避免忘记。
如果你们明白了“为什么要做”你们就自然知道要还是不要做了。如今,如果你问了我问题,而我却回答你:“你说呢?”请你别生气,我不是要玩弄你,别误会。我是要让你靠自己思考做决定,别太依赖老师。或许你再想想,你也知道答案了。多思考,你会越来越棒。
礼貌,提问
大家不会否认,竞智华小的学生有礼貌。无论是喝水、上厕所、刨铅笔、吐痰、丢垃圾等等,都会有礼貌地请问老师。我来到这里执教,开始时真的会为学生礼貌的表现而赞叹,但日子久了也发现到这种“礼貌”多少也为我照成了困扰,尤其是教书的时候。
例如,上华文节我喜欢提问问题,学生则举手回答。就在我教得起劲,问得起劲的时候,看见一位学生举手,于是我请他回答。然而,他原来是要问:
“老师请问我可以喝水吗?”
“老师请问我可以刨铅笔吗?”
“老师请问我可以丢垃圾吗?”
如此一问,我只能回答:“可以。”。原来他们不是要回答问题,这不止败坏我教书的兴致,而且也破坏了全班的学习气氛。教学被打断了,感觉就很奇怪。
例如,上华文节我喜欢提问问题,学生则举手回答。就在我教得起劲,问得起劲的时候,看见一位学生举手,于是我请他回答。然而,他原来是要问:
“老师请问我可以喝水吗?”
“老师请问我可以刨铅笔吗?”
“老师请问我可以丢垃圾吗?”
如此一问,我只能回答:“可以。”。原来他们不是要回答问题,这不止败坏我教书的兴致,而且也破坏了全班的学习气氛。教学被打断了,感觉就很奇怪。
我开始思考,什么是礼貌?为什么礼貌重要?礼貌是尊重别人的表现。礼貌是体恤别人的良好表现。礼貌待人能令对方感到喜悦,舒服。礼貌是良好的素质,从小就必须培养起来。
如今,学生如上述所说的请求和提问,已经失去礼貌的真正意义,因为这些已经对我和班上学生的教学造成困扰。因此我想对各位学生说:请你们在正确,恰当的情况下,才举手提出你们的要求。再问的时候,先想想:这个时候和老师请求上厕所,适合吗?如果你能够忍耐,而班上的课也正上得兴起,请你们等一等,再给老师一些时间才问,这才是有礼貌的行为。
简单些来说,就好像你在玩游戏玩得正刺激的时候,你也不喜欢别人打断你的游戏和兴致吧?
Thursday, September 26, 2013
学生赠送绘本
记得去年Sport Toto公司前来我校大力推广阅读,除了讲绘本,还慷慨大方地赠送了每一位学生一本书。高年级学生得到小说类,而低年级的学生得到绘本。同学们把新书带回家。
我想着这些书,尤其是绘本,都是非常难得珍贵的书。如果每个同学各自带回家,也许只看一次,看完后就放在那里生灰尘,这是一种浪费。因此我向我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建议:
“各位同学,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新书拿出来放在班上借让其他朋友阅读吗?”
有些学生看着天花板想想考虑,有些学生立刻豪爽地答应,有些学生不舍得。于是,我只鼓励,并不强迫所有学生出让图书。班上大部分同学同意我的建议,从此班上有了一批精彩的绘本。我班学生得空时会拿来阅读。
今年,我受校方委托为图书馆老师,并主办书香周。为了让图书馆有更多好藏书供学生阅读,于是有进一步的想法:倒不如我集合了所有低年级学生去年的绘本,请他们捐给学校,那么这些绘本不仅可以供一班的学生借阅,而且可以分享给全校的学生了,那不是更好吗?同时,我相信学生一定也很愿意捐出他们的书。
结果,凡还有收着绘本的学生真的都很善良地捐出他们的绘本。我也义不容辞,捐出两本。我把所收集到的绘本上架。整个架子都放满了绘本,我觉得很整齐很满意。
珍贵的绘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似乎等待学生一顾。
书香周到了,学生热爱阅读绘本,大受欢迎。而且是所有书籍当中最受欢迎的。图书馆关闭之前我去排书,绘本区总是最乱的,我没有生气,因为我想乱也许是好事,证明了同学有去翻看,所以心里面反而生起一丝骄傲:我的决定是对的,学生手中的绘本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了。
我很感激各位学生的慷慨大方。因为你们,图书馆多了很多好书。谢谢你们。
最后,我也希望各位同学翻阅图书馆的书本时,要细心照顾,并爱护它们。这样一来,这些珍藏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我想着这些书,尤其是绘本,都是非常难得珍贵的书。如果每个同学各自带回家,也许只看一次,看完后就放在那里生灰尘,这是一种浪费。因此我向我班同学提出了一个建议:
“各位同学,你们愿意把你们的新书拿出来放在班上借让其他朋友阅读吗?”
有些学生看着天花板想想考虑,有些学生立刻豪爽地答应,有些学生不舍得。于是,我只鼓励,并不强迫所有学生出让图书。班上大部分同学同意我的建议,从此班上有了一批精彩的绘本。我班学生得空时会拿来阅读。
今年,我受校方委托为图书馆老师,并主办书香周。为了让图书馆有更多好藏书供学生阅读,于是有进一步的想法:倒不如我集合了所有低年级学生去年的绘本,请他们捐给学校,那么这些绘本不仅可以供一班的学生借阅,而且可以分享给全校的学生了,那不是更好吗?同时,我相信学生一定也很愿意捐出他们的书。
结果,凡还有收着绘本的学生真的都很善良地捐出他们的绘本。我也义不容辞,捐出两本。我把所收集到的绘本上架。整个架子都放满了绘本,我觉得很整齐很满意。
珍贵的绘本静静地躺在书架上,似乎等待学生一顾。
书香周到了,学生热爱阅读绘本,大受欢迎。而且是所有书籍当中最受欢迎的。图书馆关闭之前我去排书,绘本区总是最乱的,我没有生气,因为我想乱也许是好事,证明了同学有去翻看,所以心里面反而生起一丝骄傲:我的决定是对的,学生手中的绘本的价值得到更高的发挥了。
我很感激各位学生的慷慨大方。因为你们,图书馆多了很多好书。谢谢你们。
最后,我也希望各位同学翻阅图书馆的书本时,要细心照顾,并爱护它们。这样一来,这些珍藏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Wednesday, April 18, 2012
那些年,陪我一起成长的朋友
Action is eloquence—— 莎士比亚
有句话说:你的将来,取决于与你今天所做的事。这是因果的逻辑。进一步,今天的“我”亦是过去所遭遇的经验积累所塑造而成。其中我所曾经接触的人对我影响甚大。我很感激在我这平凡的一生中来得及与他们有缘相遇,因此在这里特写我的其中一位朋友,算是保存回忆吧!以后重看也许有另一番风光。
他的名字叫扬中。
是扬中还是杨中?很抱歉,到现在我还是懒得去记,反正他是我在师范五年的室友。扬中的身材略胖,不过看起来是健康的。开始认识他的时候,他的身材会对他形成一种信心的打击,不过到了过后的几年,他似乎比较坦然了。扬中的语文掌握不足,底子不太好,所以就算很用功读书,他的成绩通常包尾。扬中也因此有个特点——常常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他其实有很多想法,但不善于表达。他和朋友争论通常都是输的,而且有时需要谁来替他阐述他的想法。
关于他,我深信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他的背景——从小就帮妈妈摆摊子买糕。我们班上于是给了他一个绰号:糕王。扬中一直到师范就读,假期回家还是会帮妈妈卖糕。他曾经说卖糕的日子很充实。就是这样,从小就招呼顾客,其人格必然结果是“很会人情世故”,“人见人爱”,“善于交际”,“很会寒暄”。记得有一天他看着窗外,若有所思似的对我说:
“就算是开个小摊子,有些节日也是会做到很忙,所以(妈妈)会比较累。”
“卖糕能挣多少钱?”我问。
“小生意都是这样,还可以,多少有一点。”他回。
“反正卖不多钱,家里也不怎么缺钱,而且孩子都大了,不做也罢?”我建议。
“不是这么看,你要知道,我妈开这样一个小摊,每天都有固定的老顾客来买的。他们做工路过时一定会买。如果不开档,他们就没得买,没得吃。不习惯,会照成很大的困扰。”他如是说。
(干啦,人家不吃你的东西不会死啦,会去找别的嘛!)我心里暗骂。
暗骂之余,老实说的,我很佩服和欣赏这种人情味。
扬中是很有人情味的,他也很注重人情味。
*** *** ***
话说回来,也许就是因为扬中的表达能力很有限,因此他常常以行动的方式来表达。“很会照顾人,帮助人,随时伸出援手的”是他的标签。班上如果有谁面对困难,他会主动去问候帮助。有什么搬搬抬抬的,准有他的份,所以他也最有资格号召其他人一起做。新生进来了,他第一个提出:“喂,你看那些新生刚来,没有人带什么都不懂,我们做senior很不应该咧!要不要找一天带他们去走Lipis Town? ”
那些我们厌恶的学院差事,扬中就是最后的“守护者”一手包揽。他会说:“唉呀,总是要有人扛起来,也要和他们配合一下嘛,要不然每次都是华人没有参与,很难看。”要说他做这些差事很开心是假的,只是他最能把担子或责任挑起并承担。
在我看来,扬中对我的影响是从平凡的日常生活小事潜移默化的。他对人情世故是重视且敏感的,我在这点和他截然不同。举个情况例子吧:
今天你去KFC,遇到了同班朋友,你会不会去和他们打招呼,并且同桌?又或者换个角度:你已经在KFC了,看见朋友来,但是他没有来打个招呼,你会不会介意?
对于我来说,都那么熟了,天天都见面,打个招呼实在是可有可无,没什么关系。但是,扬中对此是敏感的,他会认为没有去打个招呼实在是不对、太不应该、很奇怪、难看尴尬、形同陌路。
就这小事已经足以造成我思想和价值观的冲击和省思。
*** *** ***
扬中这种人格魅力发挥至极致,最令我难忘的就是“安琪事件”。我班朋友都知道,扬中在这事件中是轰轰烈烈的悲剧英雄。我们全班都很渴望能解决我们和安琪所面对的问题,很自然的扬中是其中积极的推动者。他因为迫切地认为全班需要和安琪对话,商讨,而同时知道她很可能不愿合作,所以发动了“硬硬关门”事件。当天在讨论不果而安琪要离开班上之际他强硬地把门关上,不让她离开,希望她继续商谈,结果是严重的情绪反弹和反效果。
由此而知,从此扬中成了安琪最憎恨的人物之一。我相信扬中对这事感触很多,说不定有几分后悔,更多的是无奈。事发后,他们之间的关系就算严重恶化了(我必须说明,在之前帮安琪最多的也是扬中)扬中还是认定她是受害者,是需要同情的,也最需要继续帮助她。过后他还是屡屡想法子帮助她。于是就有了我和扬中之间这样一个我觉得很重要的对话:
“人家这么恨你,怎还会领你的情?你是自找麻烦,没用的。”我说。
“但是她都这样子了,我们应该帮她,难道什么也不要理,继续让她这样下去?”杨中说。
“她都不要我们帮,你明白吗?”我重复我的重点。
“就算她不要我们帮,我们还是要帮,不一样讲!”他进一步说清楚他的意思了。这时其实我已经明白他的立场了,他的道德立场在我看来是“原则性”的,已经超越了功利和结果如何。
“她抗拒我们,我们帮她是没有用的,而且会越帮越忙。”我又和他纠缠,我想进一步刺激他。
“但我们还是应该帮,应该帮就是应该帮”。他重申,也坚持。说到这里,虽然词穷反而很清楚扼要了。
“你皮痒!”这是我的总结。
“正是!”这是他的总结。
这就是我所谓的扬中精神,我希望以上的表达方式可以很好地把它彰显出来。对话于是结束。其实扬中对话后也会对自己的一套有所质疑。我和他的对话重点不是在嬴输,而是在于对话后互相了解各自的立场,同时也省视自己的想法,这样足矣。
扬中让我感受到一种很善良的人格魅力。我以为,这个世界上要找到像他这种“痴人”真是很难,我遇见了他,是一种幸运。(也许他遇见了我也是一种幸运,我们之间就是这样的关系)
如今大家各奔东西工作去了,虽然没有什么联络,但是到如今我还是感觉自己一直受他的恩惠。他对我的影响是深邃的,密切关系到我现在的工作和生活。
Saturday, April 30, 2011
偷
三毛有写篇文章,是关于她还是小孩的时候偷东西的经历。那篇文章里头描述那种非常想偷,偷了又不安,最后似乎被揭发之后的心理,非常地能够和我起共鸣。那文章类似说过:小孩子都偷!对此我是非常赞同的。为什么呢?因为我正是个会“偷“的小孩。偷,我干下印象最深刻的有三四案,至此是“念念不忘”,看来这些记忆也是随伴我一生,挥之不去的了!
一案是偷自家人的:爸爸的邮票。小学的嗜好就是收集邮票。收集邮票嘛自然是收集能够令人眼红羡慕,值钱的邮票,两角钱的油棕和三角钱的稻草、山竹红毛丹等辈邮票等等绝对不收。要收就要收古灰色的罕见邮票。和朋友间来到学校交换邮票,换来换去就是那几款,是没有新意的,直到有一天,爸爸看我和姐姐收集邮票收得凶,一时兴起便把他的珍藏搬出来,那时才知道爸爸才是集邮专家,超大本的集邮簿被层层厚厚的玻璃纸包裹着,里边还放了干燥粒子,真是讲究。另外,有特别好几本的小集邮簿本子和现在的集邮簿是不一样的,集邮簿是一张张黑纸,而邮票是用一小细片玻璃胶纸被固定着整齐地贴在黑色纸上。由于邮票的背景是黑色的,因此更显华贵。看着那里头一套套完整的珍贵邮票,着实喜欢。想来那时是贪痴心起,结果便有念头:如果爸爸死了,我应该会继承我爸爸所有全部的邮票吧!
我和姐姐忙着和爸爸讨要邮票,(爸爸也给了不少)但是就是没有讨要那小本子里头的邮票。为什么呢?因为心知肚明呀,那些邮票爸爸决计是不会给的,一整套一整套齐齐整整的,哪有拆伙的道理?况且这么珍贵,都粘死了,咱们是决计不敢,也没脸去要那些邮票。接下来,我更热爱集邮了,满脑子都是邮票,并以爸爸的集邮水准和品味为榜样。然而和同学朋友间换来又换去,又能换出什么样的晴天呢?毫无突破!只好趁只剩我一人在家的时候,或者半夜爬起来,偷偷搬出爸爸的集邮簿,翻来又翻去,反复地玩味着爸爸的邮票,心里头满是羡慕和钦佩的滋味!
这样偷偷翻了几次爸爸的邮票,长久下去便满足不了我——想要占为己有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其中一个半夜,我终于把邮票从那黑色小本子那里硬硬弄了出来!我真的偷了我爸爸的邮票!!过程是无惊无险。只不过偷了邮票后留下的痕迹也太过明显了——一原来整套的邮票就在那个地方空了一地,是很抢眼的。但是我又能怎样呢?饭已成粥,哪有放回去的道理?隔天我便把集邮簿带上学校,让朋友看看“我的厉害”!我也因此高兴了好几回!只不过朋友问起:“你这邮票哪里找到的呀?我是又神气又心虚地故弄玄虚:“不和你讲!”然后就“扬长而去”。
我占着这几张邮票,风平浪静过了好几个月。这期间也曾再偷了几张,偶尔也忘了我爸爸邮票的珍贵,竟把它们换了出去。直到有一天十一点多差不多要睡觉的晚上,我在客厅猛然看见我爸爸拿起一张椅子竟然爬上那壁橱上,抓上了他的邮票小本子来了!爸爸是要欣赏他的收藏呀!这可真糟,万一爸爸发现他的邮票不见了怎么办?不,绝不是万一!被发现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爸爸一定会发现他心爱的邮票不见了!我真是万分莫急,不过还能如何呢?只好立刻故作镇定地佯装上楼睡觉去。我只能祈望爸爸什么也没有发现!另外我还懊悔我自己的愚蠢,有什么可以回到过去改变我的行为吗?没有。睡觉吧,是的,只有睡觉了!我躺在床上到底是睡不着,坐卧不安。不懂过了多少时辰,最不愿意来的,还是来了……
“豪。”
“吓?”
门开了,灯开了。我坐在床上,呼吸困难。
“你偷拿我的邮票?”
完蛋了。真的被发现了!我无可遮拦。
“嗯。”
“哼!去拿你的邮票簿来。”
罪行我已招。脑袋已经空白,现在我只有照做,拿了邮票簿回到房间。
“偷了那一张?”
我一面一面翻,用食指指着一张张爸爸的邮票。
“这一张呢?”爸爸指着一张十块钱的长臂猿邮票问道。
“不是,这是我和朋友换的。”那张邮票是罕见值钱的,爸爸是内行人一眼就看出,也生起怀疑来。不过的确,那张不是偷来的,虽然怕呆了,我还不至于胡乱认罪。另一方面,那可是我其中一个最珍贵的邮票,我不愿那张邮票无故被爸爸拿走。
“真的?不要骗我啊。”爸爸厉声道。
“真的。”我渴望得到我爸爸的一点信任,虽然我知道这件事被揭穿后,我已全无筹码。
“还有吗?”指完最后一页后,爸爸问道。
“没有了。”我说谎。其实还有,不过已经找不回了,因为那些邮票被我换掉给朋友了。我不敢想象如果爸爸知道我把他的邮票换掉了他会怎样,结果我宁愿冒险孤注一掷,讲了骗话。
爸爸不打我,也不喝我,也不骂我。他对我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我忘记了。不过肯定的是,他曾用福建话说过“自己的儿子”这些字(爸爸对我是不说福建的,只说华语),至今还是烙印在我心上。
训都没训过,他好像就这样走了,或者我忘了。我认为我爸爸肯定非比寻常地生气,不过我能怎么办呢?我爸爸什么也没有表示,留下未知数反而才是让人最担忧的。我整夜极度担心害怕,我很迟才得以入眠。我那晚发了噩梦,我梦见我爸爸如何如何待我,似乎是打我,又有瞪我,或有全家不理不睬之状等等。这是很痛苦的夜晚。
隔天是周末,没有上学。我带着噩梦模模糊糊地醒了起来,我不能面对整个世界,无法面对全家人。我是偷自家人东西的可恶之人。除了呆在房间,我不敢下楼,我哪里都不能去,因为我害怕全家人会投以我怎样的眼光。我赖在床上,入睡便是噩梦,醒着时的阳光告诉我必须面对真实的世界,如何是好?
一直到了十一点,楼下都没人上来唤我下来。我不知道爸爸在楼下,我肚子饿了,到底是自己一个人走下楼去,爸爸在家,妈妈在刚煮好了午饭。我刷了牙后,便到圆饭桌一个人独自吃饭。我妈妈走过来坐下。
“你偷了爸爸的东西?”
“嗯。”
“敢死呀你!”
一案是偷自家人的:爸爸的邮票。小学的嗜好就是收集邮票。收集邮票嘛自然是收集能够令人眼红羡慕,值钱的邮票,两角钱的油棕和三角钱的稻草、山竹红毛丹等辈邮票等等绝对不收。要收就要收古灰色的罕见邮票。和朋友间来到学校交换邮票,换来换去就是那几款,是没有新意的,直到有一天,爸爸看我和姐姐收集邮票收得凶,一时兴起便把他的珍藏搬出来,那时才知道爸爸才是集邮专家,超大本的集邮簿被层层厚厚的玻璃纸包裹着,里边还放了干燥粒子,真是讲究。另外,有特别好几本的小集邮簿本子和现在的集邮簿是不一样的,集邮簿是一张张黑纸,而邮票是用一小细片玻璃胶纸被固定着整齐地贴在黑色纸上。由于邮票的背景是黑色的,因此更显华贵。看着那里头一套套完整的珍贵邮票,着实喜欢。想来那时是贪痴心起,结果便有念头:如果爸爸死了,我应该会继承我爸爸所有全部的邮票吧!
我和姐姐忙着和爸爸讨要邮票,(爸爸也给了不少)但是就是没有讨要那小本子里头的邮票。为什么呢?因为心知肚明呀,那些邮票爸爸决计是不会给的,一整套一整套齐齐整整的,哪有拆伙的道理?况且这么珍贵,都粘死了,咱们是决计不敢,也没脸去要那些邮票。接下来,我更热爱集邮了,满脑子都是邮票,并以爸爸的集邮水准和品味为榜样。然而和同学朋友间换来又换去,又能换出什么样的晴天呢?毫无突破!只好趁只剩我一人在家的时候,或者半夜爬起来,偷偷搬出爸爸的集邮簿,翻来又翻去,反复地玩味着爸爸的邮票,心里头满是羡慕和钦佩的滋味!
令我垂涎的邮票
这样偷偷翻了几次爸爸的邮票,长久下去便满足不了我——想要占为己有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终于在其中一个半夜,我终于把邮票从那黑色小本子那里硬硬弄了出来!我真的偷了我爸爸的邮票!!过程是无惊无险。只不过偷了邮票后留下的痕迹也太过明显了——一原来整套的邮票就在那个地方空了一地,是很抢眼的。但是我又能怎样呢?饭已成粥,哪有放回去的道理?隔天我便把集邮簿带上学校,让朋友看看“我的厉害”!我也因此高兴了好几回!只不过朋友问起:“你这邮票哪里找到的呀?我是又神气又心虚地故弄玄虚:“不和你讲!”然后就“扬长而去”。
我占着这几张邮票,风平浪静过了好几个月。这期间也曾再偷了几张,偶尔也忘了我爸爸邮票的珍贵,竟把它们换了出去。直到有一天十一点多差不多要睡觉的晚上,我在客厅猛然看见我爸爸拿起一张椅子竟然爬上那壁橱上,抓上了他的邮票小本子来了!爸爸是要欣赏他的收藏呀!这可真糟,万一爸爸发现他的邮票不见了怎么办?不,绝不是万一!被发现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爸爸一定会发现他心爱的邮票不见了!我真是万分莫急,不过还能如何呢?只好立刻故作镇定地佯装上楼睡觉去。我只能祈望爸爸什么也没有发现!另外我还懊悔我自己的愚蠢,有什么可以回到过去改变我的行为吗?没有。睡觉吧,是的,只有睡觉了!我躺在床上到底是睡不着,坐卧不安。不懂过了多少时辰,最不愿意来的,还是来了……
“豪。”
“吓?”
门开了,灯开了。我坐在床上,呼吸困难。
“你偷拿我的邮票?”
完蛋了。真的被发现了!我无可遮拦。
“嗯。”
“哼!去拿你的邮票簿来。”
罪行我已招。脑袋已经空白,现在我只有照做,拿了邮票簿回到房间。
“偷了那一张?”
我一面一面翻,用食指指着一张张爸爸的邮票。
“这一张呢?”爸爸指着一张十块钱的长臂猿邮票问道。
“不是,这是我和朋友换的。”那张邮票是罕见值钱的,爸爸是内行人一眼就看出,也生起怀疑来。不过的确,那张不是偷来的,虽然怕呆了,我还不至于胡乱认罪。另一方面,那可是我其中一个最珍贵的邮票,我不愿那张邮票无故被爸爸拿走。
有了十块钱的长臂猿邮票(右下角),这整套我已收全了。
“真的?不要骗我啊。”爸爸厉声道。
“真的。”我渴望得到我爸爸的一点信任,虽然我知道这件事被揭穿后,我已全无筹码。
“还有吗?”指完最后一页后,爸爸问道。
“没有了。”我说谎。其实还有,不过已经找不回了,因为那些邮票被我换掉给朋友了。我不敢想象如果爸爸知道我把他的邮票换掉了他会怎样,结果我宁愿冒险孤注一掷,讲了骗话。
爸爸不打我,也不喝我,也不骂我。他对我具体做了什么事情我忘记了。不过肯定的是,他曾用福建话说过“自己的儿子”这些字(爸爸对我是不说福建的,只说华语),至今还是烙印在我心上。
训都没训过,他好像就这样走了,或者我忘了。我认为我爸爸肯定非比寻常地生气,不过我能怎么办呢?我爸爸什么也没有表示,留下未知数反而才是让人最担忧的。我整夜极度担心害怕,我很迟才得以入眠。我那晚发了噩梦,我梦见我爸爸如何如何待我,似乎是打我,又有瞪我,或有全家不理不睬之状等等。这是很痛苦的夜晚。
隔天是周末,没有上学。我带着噩梦模模糊糊地醒了起来,我不能面对整个世界,无法面对全家人。我是偷自家人东西的可恶之人。除了呆在房间,我不敢下楼,我哪里都不能去,因为我害怕全家人会投以我怎样的眼光。我赖在床上,入睡便是噩梦,醒着时的阳光告诉我必须面对真实的世界,如何是好?
一直到了十一点,楼下都没人上来唤我下来。我不知道爸爸在楼下,我肚子饿了,到底是自己一个人走下楼去,爸爸在家,妈妈在刚煮好了午饭。我刷了牙后,便到圆饭桌一个人独自吃饭。我妈妈走过来坐下。
“你偷了爸爸的东西?”
“嗯。”
“敢死呀你!”
“……”
(我干下的这一案到此就告一段落,过了两三天之后我慢慢恢复了我的童年生活,那种强烈的罪恶感慢慢地淡了下来。另方面,我爸爸再没计较这事,没打没骂也没谈过。经过此事之后我竟不再集邮了。再然后,我爸爸将我的集邮簿收起来,我暗中寻觅,发现是和他的集邮簿放在一起。我不曾和爸爸要回我的集邮簿,因为毫无脸目索要。至今,我再不曾和我爸爸谈起“邮票”这两个字。)
(我干下的这一案到此就告一段落,过了两三天之后我慢慢恢复了我的童年生活,那种强烈的罪恶感慢慢地淡了下来。另方面,我爸爸再没计较这事,没打没骂也没谈过。经过此事之后我竟不再集邮了。再然后,我爸爸将我的集邮簿收起来,我暗中寻觅,发现是和他的集邮簿放在一起。我不曾和爸爸要回我的集邮簿,因为毫无脸目索要。至今,我再不曾和我爸爸谈起“邮票”这两个字。)
Wednesday, January 26, 2011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2011年来临,一月开学。二、三、四月实习,五月实习回来混考试,然后就是假期。2011前半年大致上就是这样的规划。这第一个月,我的计划原本是来个有“主题”的阅读,主题就是政治的书籍(可能是因为我认为大选要到了)。开始前,我有个想法:不如把这《如何阅读一本书》先看完,再看我的“主题阅读”,可能效果更佳。因此,我打算用三四天的时间赶快把这本书吞掉,然后才开始阅读政治论述性书籍。然而往往事与愿违,最后结果是我用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这也许是必然的结果,因为这本书很难能看得太快(当然也不是说看得太慢很应该)。
看完书,做出整理后,拜光宏和泰忠一向“欺人太甚”的作风所赐,我才获得写这读后感的动力,因此我要感谢你们两位啦!
在开始《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之前,我想要分享我在最近的日子里所观察到的一些事,而有的一些想法。
“我的问题在哪里?”
目前学院班上的情况,大家主要还是处于浓厚的“准备行动研究”的气氛当中。在我们的班上行动研究课程的讨论中,行动研究的第一步就是发掘或反思之前在学校实习所面对的问题。然而,这个对那些一向来实习表现良好的同学造成很大的困扰,因为会纳闷:“有什么issue呢?之前教都没有什么大问题,学生真的是教了会懂呀!原本都没有问题,要怎么搬一个问题出来呢?”。另方面,那些实习还有待改进的同学呢,就算能轻易构想到教学的问题,也是比较技术性的问题,只要经验累积就能改变,而其实不必大费周章,用一个月的时间来“行动”和“研究”。
另外,有补习的朋友也有相似的情况。他们说:“越补越闲哪。已经很熟了,现在根本不用准备,直接上场去教就可以了。”我的看法是:他们已经很适应补习的情况,能够轻易地和学生互动,教学也很顺利。询及补习所面对什么样的问题时,通常的答复是:“(沉默)”,或“没什么问题,这样教”,也可能“不错啊”。他们也许主张: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啦,behaviorism,constructivism,student centered 还是teacher centered也好啦,只要学生懂做,就是好办法。
于是乎,我要重复问的是:真的是没有问题吗?你确定真的是没有问题吗?你确定这样子真的是够好了吗?而这个也是你的最好吗?
问题在于眼光——学然后知不足
其实我认为不可能没有问题。而且我们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你不知道你自己其实有问题!生了病还不要紧,你可以去医治,怕就怕在不知道自己身体有病;坏事做了也不要紧,懂得忏悔生惭愧心就好,最恐怖的就是自己不知道自己做了坏事已经伤及别人。同样的情况迁移到教育上,我们必须警惕和敏感于自己的教学上的问题。
然而,不能说要警惕就警惕,要敏感就敏感。反思的能力不是说有就有(尤其是更高层次的反思),是需要一定的修为和功力的。正所谓:“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名:教学相长。”寻根究底,我认为根本问题在于学得不够多,也不够高,因此没有“眼光的高度”。看得不够高,就不知道自己可以走到哪种境界,所以自然地,很难看到自己的问题,也难怪觉得自己没有问题。就像身为马来西亚人,眼光如果只落在那些落后的国家来相比较,你可以有很好的自我良好优越感,但是你很难能想象我们的国家还可以进步到怎样的地步。进一步,那么要如何才能提高眼光的高度,反思的能力呢?很有信心地,我的答案是:好的阅读。好好地多读几本好书,坚持下去,你会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改变和乐趣。阅读是通往理解的道路,一个人理解过去,才能传承传统,开创未来。
就如《如何阅读一本书》所主张的,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就是向比我们更“高杆”的人学习。而我们也要知道如何向他们学习。如今我周围的教育环境已经不容许我指望有老师的指导,而是仰赖书本的指导了。因此,如果要继续学习和发现,就要学习如何让书本来教导我们。读得多不如读得好(当然最好是读得多又读得好啦!),为了使阅读更优质,更有效率,我们必须知道“如何阅读一本书”,也就因此我选择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好书。
回到正题——读后感
以我个人的取向,我是以《分析阅读》为整本书的最重点内容。因此也在这个部分花了较多时间去整理。虽然书中提出:阅读的终极目标是主题阅读,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压根就不曾有过主题阅读这样的经验,所以也就很难有什么样的感触。无论如何,我还是对主题阅读有了一个整体概念。就积极面来说,通过这本书,我方知道原来阅读最高的层次可以到哪样的地方。也就因此,我的阅读的境界在将来也多一种可能。需要坦承的是,这样的层次,是我之前不曾想象过的,也是我无法想象到的。
话说回来,很明显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是一本实用型的书。我身为读者的责任就是如果同意作者的话就应该接受并实践书中的指导。目前是正在尝试中,过程中有时觉得还蛮困难的,也许是因为不习惯吧,需要常常很清醒地知道自己少做了什么。不过,很多时候我发现到其实我自己之前偶尔已经使用书中的一些规则了,虽然有些小出入,但是原则上的意义还是一样的。在之前尤其是看论述性的书时如《学校在窗外》,《童年与解放》,《经典这样告诉我们》时,我已经有去注意作者如何把他的整个论述架构起来,并不自觉地可以分辨哪些是作者的主要的论点,哪些是支持他结论或观点的依据等等。由此,我认为,其实书读得多的人,阅读能力普遍来说就越高,不过前提是他必须是一位有自我要求的读者。《如何阅读一本书》发挥的作用是,指导如何阅读,一方面减少读者走冤枉路,另方面是提高阅读的层次要求和高度。
书中有些对我来说很新颖的观点,尤其是分析阅读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在第二阶段,主要就是通过找出词义、主旨和论述,努力和作者达成共识。语言不是完美的沟通桥梁,当中有很多灰色地带会阻碍读者和作者之间讯息传达的阻碍。阅读书时,读者就要特别留意和作者达成共识,并正确地诠释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书中提到,那些看不懂的字或句子很大可能是关键字句,而读者必须努力去推敲。对于这个,我近来的阅读中有所留意,也验证了其正确性。
分析阅读的第三阶段让我省思于:如何做个真正负责任的读者。比如说,就算同意或对作者的主张没有意见,也要提出理由来:为什么你同意?为什么你没有看法?这点我鲜少做到。阅读要有修养,而受教也是一种美德。说起来,《如何阅读一本书》也蛮能和人文连接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作者所秉持的阅读的态度,其实不单只是在于阅读,我觉得它应用于日常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应该如此。为此我亦得启发不少。书中作者有时会提出一些现象和一些比较尖锐的观点。如下面一段书中的文字:
……问题在许多人并不认为争议是教导与受教的一个过程。他们认为一切都只是观点问题。我有我的观点,你也有你的观点,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都有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就像我们对自己的财产也有同样的权利。如果沟通是为了增进知识,从这个角度出发的沟通是不会有收获的。这样的交谈,顶多像是一场各持己见的乒乓球赛,没有人得分,没有人赢,每个人都很满意,因为自己没有输——结果,到最后他还是坚持最初的观点。……读完这本书后,我又思考回之前我的一些看法:这本书应该越早读越好,趁早接触书中的指导,并实践与阅读中,那么阅读每本书的效率和回报就会更好。所以最好一开始阅读前就先看这本书。然而,我现在的看法未必如初。假设一个人从来没有阅读书本的习惯,而他真的第一本读的书就是这本书,就效果而言情况会是怎样的呢?
我猜结果是他会很勉强的读下去,因为无法把自己的经验和书中的内容相连接,而这样会导致这本书无法有效地为那位读者给予指导。我认为要阅读这本书,得把平时阅读的经验和书中所述的情形相比较并碰撞才能够体会理解,因此到底还是需要平时一些阅读的底气才是最佳。
关于《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大概写到这里。写的要点不多,我也只是大概抓几个感想来写写。到底它是实用型的书,需要的是真正实践出来。实践后感想肯定会更多吧!总而言之,它是一本好书,爱好阅读的朋友,应该认真地好好阅读这本好书!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