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September 28, 2010

《佛法是救世之光》--《法印经》略说-笔记(上)

小乘说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大乘说一法印(一实相印)--一切法性空。“空性如是,诸法亦然,是名法印”。这是一法印,指诸佛(圣者)证悟的内容说。又说:“此法印者,即是三解脱门”,这就是三法印,从悟入修行的方法说。

总结,约一切圣者证入说,是空性,称为法印。约证入空性(法印)而能得解脱的法门说,称为三解脱门。

“空性”,指诸佛(圣者)证悟的内容,或称自证境界。本来离名离相,且方便说个名字,名为空性。空性是这样的:

“空性无所有”
“无处所,无色相”。物质的特性是“变碍”。因为有碍,所以有变异。凡是物质,就有空间的属性,就可以说在这里,在那里(处所)。 “无处所,无色相”。空性是无所有——不落于色相的,也没有空间的处所可说


空性“无妄想”
“非有想”。想是意识的取相机,由此取相而成概念。 有想是妄而不实的;这种虚妄分别(妄念妄识),是和诸佛证悟的空性,不相契合。 空性是不落于意识(精神、心)形态的。

空性“无所生,无所灭”
“本无所生”。 世间不外乎色相和心相——物和心。物质和精神,一直都在这样的生灭状态,现出前后不同的形态,而有时间性。 然而生从何来,灭向何处?现代的科学,已进步到懂得物质的不灭;不灭当然也就不生。 佛陀的开示中,心——意识也是这样的;在人类知识的进步中,一定会证明这一论题。 从世俗的见地说,这是永恒的存在,但不离时间的观念,只是想象为不生不灭而已。 然而在时间的形态中,物和心不可能有究极的实体性——自性。一切不离于生灭,而生灭是如幻的、虚妄的,相对的存在;从诸佛自证的空性说,一切本不生,是超越时间性的。

空性“离诸知见”
“非知见所及,离诸有著”。 心境对立,有心就有相(称为妄想),又相就有(执)著,就落于相对(差别)的世界,矛盾的,对立的,动乱的世界。空性是知见所不及的,也就不是这一般认识所能认识的。

*** *** ***

空性不落于色相、心相、时空相、超越于主观客观的对立境界。可说是什么都不是,连不是都不是,“说似一物即不中”。唯有从超越情见,超脱执著去体悟,所以还是称为空性的好。空是超越(竖的、向上的)的意义,不要误解为(横的、向下的)相对的——和有相对的空,才好!

有以为空性和相对界的一切法,完全是两回事:生死以外有涅磐,世间以外有出世。然而,经上说:“当知性空如此,诸法亦然”。空性是这样的不落相对界(不二法门),但并非出一切法以外。空性就是一切法的的真相,一切法的本来面目。

为什么要证入空性呢?修行又有什么意义?自身的起心动念,无始以来陷于矛盾的相对界而不能自拔。在客观和主观的对立中,心物的对立中,时空局限的情况下,没有究竟的真实,完善的道德和真正的自由。唯有悟入平等空性,契入绝对实相,才能大解脱,大自在。

修行是返迷启悟的实践过程。“谛听谛受”,是“闻所成慧”,听闻阅读,对佛法生起深刻的信解。“纪念思维”,是“思所成慧”,也叫“戒所成慧”。这是将深信的佛法,经深思而求实现于三业(思、言、行)。“如实观察”,是“修所成慧”,是依定而起的慧观。既能言行如法(戒),又要心意集中(定),才能生起如实的观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