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刚读完路遥著的《人生》,觉得好看,因此把些感想放上来,并作些纪录,也希望可以把这本书借给有兴趣的人。
对《人生》这书,我只敢说是好看,原因如下。
如果说这本书很好,这个好那个好,显得自己像个评论家高高在上,然其实自己只是个普通读者,而且是初级的读者,把自己抬得那么高是不敢当的。
如果淡淡又含蓄地说这本书“不错”,这又未免对自己的阅读和这本书太不负责任了,因为这本书岂止“不错”那么简单?而且这也同样会落入“抬高自己”之嫌!
只有“好看”这样的形容词是主观的,饮水冷暖自知,这样一来,便可以免受抨击。重点是,这是我实在诚心又真实的感觉--好看,好看,又好看。故事的情节路线峰回路转,而故事中的发展和诸多矛盾却都是有情有理。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也深刻留在脑海里,尤其是在心理的矛盾的精神方面。这些在表达书中当时的社会现象,农民劳动和城市生活交汇之处的一线之差,一气呵成。
原本想要写写故事大纲,但由于我post这篇的原意是想把好东西分享,借给有意读此书的人,而如果写了大纲,其效果我预测会和我的原意相背弛。另外,把这中篇小说简化成那么一小段,以我的“功力”,必定使这本好书失色不少。
这令我想起史铁生写的--
……
纪念的习俗或方式可以多样,但总是要有。而且不能简单,务要复杂些才好。复杂不是繁冗和耗费,心魂所要的隆重,并非物质的铺张可以奏效。可以火葬,可以水葬,可以天葬,可以树碑,也可为死者种一棵树,甚或只为他珍藏一片树叶或供奉一根枯草……任何方式都好,唯不可意味了简单。任何方式都表明了复杂的必要。因为,那是心魂对心魂的珍重所要求的仪式,心魂不能容忍对心魂的简化。
从而想到文学。文学,正是遵奉了这种复杂原则。理论要走向简单,文学却要去接近复杂。若要简单,任何人生都是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吃喝屙撒睡的,任何小说也都可以删简到只剩下几行梗概,任何历史都可以删简到只留几个符号式的伟人,任何壮举和怯逃都可以删简成一份光荣加一份耻辱……但是这不行,你不可能满足于像孩子那样只盼结局,你要看过程,从复杂的过程看生命艰巨的处境,以享隆重与壮美。其实人间的事,更多的都是可以删简但不容删简的。不信去想吧。比如足球,若单为决个胜负,原是可以一上来就踢点球的,满场奔跑倒为了什么呢?史铁生--复杂的必要
当然,在书中也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伟大的劳动精神。
不可不提的是,《人生》里面还有很大功夫是放在刻画关于爱情的抉择和矛盾。从中,可以领会当时社会的伦理观念,而要求“门当户对”的封建观念正面临改革!路遥对此在书后的书评对话说:
“……这两个人物(刘巧珍,德顺爷爷),表现了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主的一种传统的美德,一种在生活中的牺牲精神。我觉得,不管社会前进到怎样的地步,这种东西对我们永远是宝贵的。如果我们把这些东西简单的看作是带有封建色彩的,现在已经不需要了,那么人类还有什么希望呢?”最后,我要说的是,《人生》这本书,我微笑着读,点着头读,皱着眉读,叹着气读,摇着头读,到最后是若有省思,静静地读……
好东西要分享,有兴趣的话就找我借这本书来看看吧!
-------------------------------------------------------------------------------------------------
作者简介

《人生》问世不久即轰动全国,反响热烈。由著名导演吴天明拍摄为同名电影后,更是家喻户晓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病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更多作者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7782.htm)
真正有功力的长篇小说不依赖情节取胜。惊心动魄的情节未必能写成惊心动魄的小说。作家最大的才智应是能够在日常细碎的生活中演绎出让人心灵震颤的巨大内容。而这种才智不仅要建立在对生活极其稔熟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在对这些生活深刻洞察和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路遥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