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appier:Learn the Secrets to Daily Joy and Lasting Fulfillment
作者:塔爾.班夏哈
原文作者:Tal Ben-Shahar
譯者:譚家瑜
出版社:天下雜誌
引言
年终意味着考试快到了,学院蕴量着气氛之际,我还是有闲暇阅读这一本书。凭良心说也不是闲暇,是把准备考试的时间用在阅读闲书上。我这样“潇洒”看待考试的功力可归功中学时期的修炼呵!
《更快乐》是让我初级认识唯乐主义的一书。数据指出,多数人在唯物主义盛行下把目光放在物质上的追求和享受,然而忧郁症患率却激增(在美国较六十年代是十倍)。人类对快乐或唯乐主义的关注由此而生吧?唯乐主义主要宗旨是提倡“快乐是终极货币”,“快乐是最终目标”。
以现今社会的等等价值观(如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等“苦行”为高尚行为,或其它宗教观)的不一致,片面性地看待这样“最终目标”恐怕会引起很多误会,而招致“尚未了解先排斥”的情况是可惜的。因此,我讲述中我觉得喜欢,重要且主要,有启发的内容和感想一一尝试表达下来。
内容和感想
快乐是大体上能从生活中体会到乐趣和意义的一种感受。(“这个定义不是指某一特定时刻的感受,而是诸多心理感受的总和。有时候,人在遭遇痛苦之际,整体而言仍有快乐的感觉。”--pg 20)
生活形态,态度和行为模式可区分为四类。如下:
一,拼命三郎型。举个故事说明:
小明小孩时期接受了“先吃苦,后来才有所作为”先苦后甜的观念。小学和中学以考取好成绩为目标,快乐。他期以好成绩换来将来舒适的生活。他寒窗苦读,终于出人头地。成功毕业后虽然拥有高收入,好前景,成功背后却意味着另一个打拼的开始。身处高处的他不得战战兢兢,每时每刻都有相竞争和被淘汰的意识,精神紧绷。时间的浪淘沙下他终于成功脱颖而出,攀上更高的职位。然而这一切也只是另一端竞赛的开始……他没有丝毫松口气的机会和勇气……他开始思考这半生苦辛换来什么?
这类型的人以为达到目标为快乐。可说是活在将来吧!这让我回忆以前的花式操比赛,犹记得赛后宣布我们日新国中管乐队夺冠那刻,的确处于亢奋状态,感觉“之前的辛苦值回来了!练了半年为的就是这一刻!”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一分钟。乘巴士回家,等待回家时快乐却是大幅度减少。隔天一觉醒来,一切恢复如常,仿佛昨天已过去的事情很不真实。如果自问:昨天的快乐去了哪里?自己反而空虚,无从回答!可见,抱着目标,所取得的快乐是短暂且不可靠的。
尽管如此,设立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没有目标,过程就算极有乐趣也显得没有意义和方向。
虽如上所述,我还是肯定过去的乐队生涯是快乐的。花式操冠军其实从来不是我最最想要的。我在中生和旧生时期很快乐,乐趣是交朋友,叛逆。我也有了自己的嗜好--打鼓。我不敢说乐队给了我什么前途上的意义,但是参加乐队过程中我至少开始寻找自己的价值和定位。在乐团,我非常投入忘我。能够快乐地“顺便”达到全槟第一,是我们全体一起共享的荣幸!
二,享乐主义型。这是以享乐为主,把享乐和快乐划上等号的人。按作者所述,享乐和快乐是不同的,因为享乐看重乐趣,但缺少了意义。这和拼命三郎型相反,拼命三郎型是只顾及意义,却忽略了乐趣。享乐主义可说是只在乎过程,不在乎结果。如吸毒的过程的却过瘾,但将来的事就可想而知了!
三,虚无主义型。这形式既无乐趣,也无意义。我开始读到这里时会想,有可能会有这样“型”的人咩?按例子:三郎拼命,长久下来意识到无止境的追求目标为乐是不行的,既然如此便转换成享乐主义型,炒老板鱿鱼,罢下所有工作,痛痛快快放长假享乐,什么事都甭作!但长时间享乐,终日变成颓废空虚并且无事可做,这反而又是另类痛苦,精神上的煎熬了。如此一来,人便产生一种“不可能能快乐”的错觉。所以可以接受也看待生活既无意义也无乐趣为正常了。我尚未见过身边有这类人哩!
四,快乐开朗型。这是书中主张的类型。意义和乐趣兼具,即讲现在的乐趣,亦顾及将来的利益。比如喜欢旅行,阅读,社交的人,进行自己的兴趣,既得现在的快乐,成长之余也有益于自己的将来。
随想
常常听父母念孩子,老师训孩子:
“你现在要读好书,将来才有好的工作。”
“现在辛苦一点,以后就很senang了。”
上述这种现象说明大人们惯有的一种迷思:童年的时光不重要。常有大人认为人生每个阶段的价值不同,而最重要的人生阶段是长大后创业时期。这对孩子而言是很无辜的,因为他们既无权,也不会抗议,而同时大人们举起:“我是为你好”这种伟大的雨伞。孩子们很乖,认为大人都是很厉害了不起的人(什么吃盐多过吃饭),也不会计较自己的当下的时间是否宝贵,理所当然里又掺杂着压抑,度过了人生其中一个宝贵的旅途:
另外,大人们对孩子如是说,便是灌输“读书是苦事”的错误讯息,进而让孩子认为读书是牺牲现在,成全将来的。如此一来,读书只不过是为了将来的目标:一张文凭。把视线放在考试,求学过程的乐趣是常被忽略的,小孩也因此无法从学习本身就是奖励,快乐。如今的学生标准机械化的情况也拜这种观念所赐。
尤其问及正受教育的名校小学生:读书是为了什么?他会大声且深信不疑地告诉你:
“考七个A!这样就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然后进某某名校!然后就有奖学金出国读书!然后出来做好工!”
我纳闷,这里有哪一点是说明读书是为了现在的自己活得更好?
童话故事常有这样的镜头:公主和王子经历了什么什么险境后终于重逢相聚,长久厮守在一起,永远过着恩恩爱爱快快乐乐的生活。人们以此类推,一般认为结婚后的日子快乐无疑,好像上了天堂永远没有烦恼。
一样的情形,孩子好像深信大人说的:只要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就等于上了仙境,一劳永逸。
“考七个A!这样就可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然后进某某名校!然后就有奖学金出国读书!然后出来做好工!”
我没有再问下去。这话里边,我听到孩子对将来美好未来的展望和将来悲哀无助的呐喊。